进入新时代,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哪些创新举措,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答案。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作出的承诺,显示各地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促使各地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列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未来5年,天津将争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成为普遍实践,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上海将加快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让低碳生活成为时尚,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成为常态。福建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做好“生态+”文章,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河南提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要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四川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草原覆盖率显著提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江西力争到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领先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跑者。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各地围绕这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谋划,为推进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各自部署。今后5年,河北将更加注重高质量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辽宁将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浙江将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福建将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江西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吉林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地围绕生态建设和保护,纷纷拿出具体措施,努力创造并保护好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今后一个时期,吉林将以东部森林、中部黑土地和西部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45%。浙江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耕地、森林、河流、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山东明确,将加大生态红线保护力度,发挥公益诉讼作用,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绝不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湖北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庆将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贵州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营造林2000万亩,治理石漠化5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28万平方公里。青海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五大生态板块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